谁能想到,一个土生土长的法国小伙儿,居然会漂洋过海一路跑到新疆,在乌鲁木齐扎下根,还开起了法语培训班?
如果不是亲耳听说,估计你我都会眉头一挑,心里冒出一连串问号:法兰西和大西北,这组CP到底图啥?异国青年为什么偏偏把未来寄托在距离巴黎七八千公里的地方?中国那么大,干嘛非得选新疆?而且人家这十一年活得美滋滋,事业家庭两不误,嘴角挂着幸福。这事儿,还真有点“悬疑剧”的劲头。
说到底,是啥魔力,让法国青年夏尔放下红酒面包和卢浮宫,转身投奔瓜果飘香的新疆?新疆的生活又有啥隐秘的吸引力,能让他年复一年扎根下来?关键是,外人眼中“遥远”“神秘”的新疆,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啥?
别急,咱慢慢抽丝剥茧,这背后的故事不止有“诗和远方”,更多的是选择与坚持。
夏尔的故事,说起来比网上那些“离开北上广,奔向二线小城”还要生猛。他1990年生于法国,大学读国际贸易,这本来是标准的“走全球、玩金融、赚大钱”套路。谁曾想,他读大三时成了重庆工商大学的交流生,蹦跶跑来中国混了段日子。学经济管理倒是其次,关键在于,他顺带着啃起了中文。要知道,对老外来说,中文绝对是硬核挑战,那语法和欧式思维不挨着边儿。
毕业以后,这哥们又顺水推舟去了上海,一家法国葡萄酒公司实习,干的还是“本道行”——中法贸易。很多人到这一步,估计就安于现状了吧?但夏尔骨子里带点“叛逆基因”,不按主流路子走。
他妈妈是教师,潜移默化下,夏尔也算是带着点“教育梦”。于是人家一扭头,去读了对外法语教育专业的硕士——准备从商人变教师。转折是不是太突然?可其实,人生哪有剧本,都是边走边适应。
2014年6月,夏尔第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地——乌鲁木齐。这地儿对绝大多数法国佬来说,妥妥的小众路线。但他为什么选新疆?没人拿枪逼着他,还真是自己深思熟虑做的选择。
咋选的?他可不是盲目冲动,而是“打前站”做了市场调查。“新疆和非洲的讲法语国家走得近,有不小的商务联络需求。”一句话点明商业嗅觉。24岁的夏尔正当创业的年纪,敢拼,敢冲,还愿意早早扎根,在乌市闯一闯。中国大城市那么多,他偏不去“内卷地铁国”,反而觉得在新疆,更有希望。夏尔说得实在:“在乌鲁木齐,只要你肯干活,不愁没活干!”
其实,关于新疆的创业热,就算本地年轻人也未必一下子想得那么明白。可人家这外国人愣是用一双“发现美的眼睛”把新疆的潜力掂量得明明白白。你说中国机会多吧?新疆这种边疆省份,恰好又处在经济转型加速度、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风口浪尖,国际化的需求一天比一天强烈。
法语?说实话,大部分中国人一辈子都没用过,甚至能叫出几个法语单词的都少之又少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冷门语种,恰好在“一带一路”大背景下,成了沟通非洲法语国家的金钥匙。新疆不少企业本来就跟非洲、法国有走动,企业培训派上大用场。夏尔靠的不是“洋气脸”,而是真需求和机会。
办法语班,这个点子真挺新颖。学生有各个年龄段,有白领、有小年轻儿,甚至有的只是为了体验点不一样的文化。如果单靠教外语,显然不能养活这么一家公司;夏尔聪明地把文化比较、生活体验、留学咨询都揉到了一起。这生意经,比隔壁开奶茶店的要精明多了。你以为光教会学生几个bonjour、merci就完了?NON,人家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交换和碰撞。用老师的话说,“开拓视野”,用学员的话说,“世界变得更大了”。
夏尔最有成就感的不是生意做多大,而是学生发微信跟他说:“老师,我能用法语游遍法国了!”你说这是不是职业理想和生活落地的黄金结合?看似鸡毛蒜皮,实际上比什么“财富自由”更扎实。
除了工作,生活自然不能全靠加班和KPI。你要真把乌鲁木齐想象成清一色大戈壁,那可是冤枉了它。夏尔喜欢滑雪,车后备箱常年备着滑雪板。女儿两岁就被带去上雪道,父女俩在大自然里呼吸着新疆的清新空气。“攀岩、山里骑马、春秋景色”……外行可能觉得浮夸,可只要你来过一次喀纳斯、伊犁,那种原生态的美妙是屏幕前任何滤镜给不了的。
提起新疆菜,不只是烤羊肉串能抓人胃口。夏尔对民族餐饮、乐舞都打心眼儿里喜欢。“两周前,我在维族朋友婚礼上跳舞,差点跟不上节奏,同桌的都乐翻了。”说起这些,夏尔嘴角止不住咧开。什么是文化的“沉浸式体验”?这就对味儿了。
还没完呢。夏尔的爱情故事更能融化人心。他和妻子在重庆结缘,后来一起跑回新疆创业。十二年风风雨雨,如今两个娃儿围着膝下打转,一家四口和院子里的葡萄藤、床头的法语词典一起,组成了奇妙又温馨的生活切片。每一个“我很开心”“我觉得舒适”的背后,都是一份自我选择、热爱脚下土地的写照。这种幸福,不用滤镜,只要相机随便拍,都能透出真情实感。你以为这是偶像剧桥段?NON,这就是实打实的人生烟火气。
有人可能会纳闷,异乡创业真的那么幸福、那么笃定吗?新疆的生活就没苦没累?其实,幸福从来不是平地而起的,没点决心和豁达,谁能在跟家乡隔着大半个地球的地方一直坚持?夏尔能适应环境,热爱工作,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主动选择生活。“我还算年轻,想继续干”,那种由衷的笃定,是许多“996打工人”羡慕的真正自由。别看乌鲁木齐不比北上广,“幸福感”这个东西,可不是工资条上的数据。
再说了,思乡之情和异地漂泊的酸楚谁都懂。但夏尔选择用参与和热情消解了这些。从投入本地文化,到宅家陪伴家人,再到带学生开拓世界,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。这里有“归属感”,不光是对城市的认同,更是对生活内容的自我创造和满足。如果说法国是他的根骨,那新疆就是他的枝叶和果实。
看明白没有?夏尔的新疆故事,其实给了咱们每个“行路人”一道选择题:幸福是自己定义的,不是哪座城市、哪个岗位硬塞给你的。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方案,但“脚踏实地、拥抱当下”,这六个字铁定万能。新环境不是只有新鲜感,新生活也不全靠美景撑场,真正的归属是你参与后长出来的。别老盯着“远方”,会把路都看花了眼。
最后,留一句老生常谈给迷茫的你——人生路上,勇敢跨出安逸圈,认真过好自己选的日子,幸福其实没那么难!你愿不愿意相信,远离熟悉的一切,去一个“名不见经传”的地方,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?
你怎么看?你会考虑像夏尔那样,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定义生活吗?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正规配资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